序:别一江湖说小椴(第1/5 页)

长安古意 小椴 23 字 2024-02-18 07:32:32

木剑客

由太平洋上过来的湿润的东南风,与青藏蒙古一带下来的干冷的西北风,轮流吹拂着黄河与长江的平原。这样四季分明的季风性气候,与西高东低、江湖纵横的地理结构一道,构成了东亚基本的时空。先民们,是由东南亚一带步行进入关中等地,在本地蕃息,还是与本地的土著混合,养育出的新人种,这些还有赖于人类学家的基因分析。但无论如何,一种民族的心理积淀,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形成,凝结成无意识,深潜在祖先们的身心里。

对身体的认知,对世界的把握,对情感的体会,出现在《易经》《山海经》《诗经》这样汇集起来的早期的文献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表达的过程,与汉字从无到有到无限丰富的过程同步,与农耕部落整合成农业国家,形成家国结构的社会的过程也是同步的。最晚是在东汉白马驮经之前,汉人生命力的自觉与显现,汉字的形成与国家的建立,祖先们依据这三点,已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生气勃发的文明。

武侠就是由这个文明里,生长出来的一种情结。一方面,是先民们对自己在江湖与家国这样的时空里存在的身体与精神的认知,一方面,也是一些士人、游侠、刺客践行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也是零星散落在诸子百家、史传经典之中的大诗。韩非子抱怨“侠以武犯禁”,给武侠作出了一个不错的定义:所谓武侠,就是独立的个体,通过武的修习,来提升自己的身体,实现身体的超越,又通过侠的践行,来顺应或挑战社会规训,实现精神的超越。所以,依据传承的典籍与经验进行身体与精神的修行,在江湖与家国的时空里进行人生的游历与实践,验证、激发、创造出个体的生命的力量,升华到自由的境界,是为侠。游侠的职业日薄西山之后,侠愈加成为文化的符号、人格的境界、情感的模式,发展成为一个依托于文本建立起来的复杂的结构。

我将以上描绘出来的武侠形态称之为上古武侠,或者“元武侠”。上古武侠经魏晋一变,而变化为“中古武侠”,或者是“古典武侠”,由唐宋到明清,佛教将以道家为核心的朴素的民间信仰激发成为道教,儒家进而为心学,儒道释三种观念相互渗透、合流,建构出更加完备的精神生活与政经文化的空间。而随着领土的拓展,人口的繁衍,郡县的治理,都市的出现,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一个更加复杂的家国社会涌现出来。武侠的文本,在唐传奇以来的笔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