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蘑菇出世(第2/17 页)

天坑宝藏 天下霸唱 19 字 2024-02-18 07:59:43

豆、玉米、高粱,五谷成熟,瓜果飘香,真称得上风水宝地。找当地人一问,这地方叫“双岔河塔头沟”。祁光兴一拍大腿:“哪儿也不去,咱就这儿了!”

当年闯关东的人,为了活命什么行当都干,放山挖棒槌、狩猎打围、上老金沟淘金、进山伐木倒套子、在江上放排,也有铤而走险把脑袋拴裤腰带上为匪为盗的,却很少有人愿意种庄稼,因为种庄稼吃苦受累,来钱又慢。拎着脑袋闯一趟关东,谁不想挣大钱发大财?老祁家世代务农,那是头一等庄稼把式,踏踏实实地开荒斩草耕种庄稼才能安身立命,这个道理祁光兴再清楚不过。他脚底下踩着肥得流油的黑土地,转回头冲着莱阳的方向老泪横流,几个老爷们儿跪在地上齐刷刷磕了三个头,望列祖列宗保佑老祁家在关外站稳脚,保佑妻儿老小一家人早日团聚,延续祁家香火。

祁光兴找本乡的地主赁下几亩田,搭个“滚地龙”的窝铺,权作栖身之所。五冬六夏起早贪黑地干活儿,省吃俭用攒下几个钱。当时关外地广人稀,地也便宜,就买了一片荒地,又趁着农闲,就地取土,脱坯和泥,盖了三间土坯房。房顶铺上芦苇捆成的“房把子”,安了门板,糊上窗户纸,屋里垒上火炕,屋外鸡鸭鹅狗全养上,总算过得有点儿庄户人家的样了。接下来这几年,日子更有盼头了,祁光兴地里的粮食年年打得比别人多,谷子、小麦、荞麦、玉米,种什么收什么,自己留一点儿口粮,其余都拿去卖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点儿一点儿地攒,攒够了就买地,一分两分的地也买,积少成多,渐渐地连成了片。家底越来越厚,盖了青砖瓦房大场院,堂屋后面垒起一间小屋,这叫“倒闸”,又叫“暖阁”,里侧打一条小火炕,寒冬腊月进了门,先在这儿暖暖身子,这是关外有钱人家才有的格局。又请专做细活儿的木匠,打了满堂的家具,像什么太师椅、八仙桌、围屏、条案、供桌、炕桌,插销挂榫严丝合缝,雕刻着多子多福、延年益寿的图案,也把留在莱阳老家的妻儿老小接过来了。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强,一大家子人足吃足喝,在双岔河塔头沟立足生根,安居乐业。

此时的祁光兴已经六十多了,老爷子仍是闲不住,要是不让他下地干活儿,连饭也吃不下去。到了年根儿底下,祁老爷子高兴,吩咐下去,从腊月十五开始“换饭”。别看祁家发了家,平日里仍是勤俭为本,总是小米干饭、大锅熬菜,加上一小碟艮啾啾的苤蓝疙瘩或者萝卜条,三节两供才见得着油星子。过年换饭也舍不得吃太好的,黏豆饽饽、年糕,就着拿肉炒的咸菜,白菜叶萝卜片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