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运流转(第2/5 页)

大过 莫一心三用 71 字 2024-06-08 08:02:00

里,公元前485年出函谷关至秦国,公元前471年左右死于秦国。《庄子养生主》里讲,“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因此,老子先生是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着《道德经》上、下篇,分别为《德经》和《道经》,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85年。如此算来,《道德经》面世,至今已有2500余年。《上述时间考证参照着名学者文章》

《道德经》问世2500余年,对它的释意种类繁多,千奇百怪,都是自言密妙、互推短长,也有高人认为《道德经》是对《易经》的具象推演,但都是以言论言、以辞说辞,莫逸信拜读了很多相关着作,没发现有人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分析《道德经》,《易经》是先贤对天、地、人三个层次具象的推演,用最简易的“道”推演了天、地、人三才千变万化的“象”,而《道德经》就是老子用自己的语言,运用《易经》中最简易的“道”,同样推演了三才变化之象,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力量也是最简易的“道”演化出来的“象”,以“天”经“地”,以“地”经“人”。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讲究“元”“会”“运”“世”,类象以“日”“月”“星”“辰”,以元经会,以会经元,以元经世,以日经月,以月经星,以星经辰。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从万象中寻求形成“万象”的法则,即是“原动力”,亦名为“道”。

这种原动力是来源于宇宙,是通过宇宙星辰传递过来的法则,不可改变。

《撼龙经》论风水地理:“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型。”宇宙星辰作为媒介把“法则”传导给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势造形,存在于地理环境中的万事万物形成千变万化的象,来呈现“法则”内涵。

古代先贤作为有意识的生物,把万“象”分成“天”“地”“人”三才,把自身所在的物种单独列为“人”,把其他“象”统归入“地”,“天”象是独立的,没有其他象可与之混淆。

人类社会亦是“人”象的集合体,虽然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但人类社会的运动过程同样是“宇宙法则”的具象,“天时”“地利”“人和”是人类语言对“象”的符号化,人类社会运动难以摆脱“天时”之功。

人类觉醒了意识,开始思考自身的生存问题,开始观察周围环境,抬头仰视,视野之内头顶是一望无际、自然接连的穹盖,名之为“天”,亦即是阳爻“——”;低头俯视,足下是时有沟壑的承载,名之为“地”,亦即是阴爻“— —”;空中的太阳光明又有热量,地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