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反正议政殿也没什么用了(第2/3 页)

众人坐定,还算沉得住气的姬十三率先开口,对宋九龄提出询问。

三位相国皆是松了一口气,暗赞还是储君明事理,若是叫姜云逸那竖子先开口,哪还有旁人说话的份儿?

宋九龄显然早有准备,闻言立刻打起精神,先起身微微拱手,然后才坐下道:“储君谬赞,老夫只有些许浅见,身居此位,不得不贻笑大方。”

“宋相国尽管说便是,孤是真心请益。”

宋九龄一顿谦虚,姬十三温和地宽慰,一老一少、一君一臣竟是颇为相得的样子。

宋九龄呼出一口浊气,徐徐道:

“殿下,老臣只有两点浅见:一者,朝廷既已罢了三公,且内阁增设兵相,司马台与御史台部分至紧要权柄便应归入内阁,使之与各寺相当甚至稍稍弱些也是无妨;二者,中书省属官当以丞相府为根基适度调整,每位相国配置一名长史协助调度各职司。”

宋九龄简要讲了两点,权柄和属官。不是他不能讲更多,而是他要价本就不高,不能如某些竖子那般不给旁人留余地。

姬十三大赞特赞四朝元老鞭辟入里,寥寥数语,便将复杂问题清晰化,堪称炉火纯青,然后便看向李镇元。

李镇元先起身朝着储君拱手,然后才坐下道:“殿下,老臣以为,既然内阁设立兵相,那中书省至少也应有一两个专司兵事之职司。”

老头子只提了这一个条件,便打住,似乎是年纪大了,熄了争权的心思。

姬十三自是好好夸赞一番老相国高风亮节,然后便看向赵广义,道:

“赵相国年富力强,四世三公,当有更多高见才是?”

赵广义的父亲,便是哀帝后期的丞相,今上登基后又做了七年才卒于任上。之后便是秦国公做了十三年丞相,直至族灭。

赵广义先起身致敬储君,然后才坐下,沉声道:“宋相国与李相国所言皆为内阁所必须。”

众人等了数息,见赵广义竟不再补充,登时有些惊异。堂堂赵国公,世家新一代领袖,竟然只是附和两位前辈说法,着实令人惊异。

宋李二相皆是神色不善地看相某些人,肯定是这竖子干了什么缺德事,威胁到了赵广义,是以赵广义被迫采取以退为进之策略。

“三位相国所言甚是,孤皆极为赞成。只是这最紧要的内阁政务裁量权如何厘定,不知明相是何看法?”

面对四道各异的目光注视,姜云逸起身稍稍一揖后,便负手而立,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