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3/9 页)

,因苏州案、舞弊案,以及剿灭白莲教等,回京后,唐泛便因功累,从都察院调到刑部,正式任刑部左侍郎,且因当时的刑部尚书出缺,他便顺便代行刑部尚书之职,虽然还未正名,但已经是实际上的刑部尚书了。

按照唐泛的年纪来说,这种升迁速度已经十分惊人了,以刚过而立之年就以三品侍郎掌二品尚书职务,放眼大明朝估计也没有几个,对比官场上其他四五十岁还在知府或知州位置上挣扎的人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平步青云,年轻有为了。

其时,内阁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先被朝臣私下戏称为“纸糊三阁老”的万安、刘珝、刘吉三个人,实际上已经剩下了万安和刘吉两个。早在几年前,刘珝就被万安和刘吉合谋排挤走了。

刘珝走后,万安又接连推荐了彭华、尹直等人入阁,刘吉势单力薄,渐渐落了下风,便又推荐了刘健、徐溥、丘濬等人入阁,以此跟万安抗衡。

那个时候,唐泛还未回京,入阁这件事原本跟他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丘濬入阁的事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丘老头为人刚直,遇事宁折不弯,刘吉推荐他入阁,也不是因为喜欢他,而只是想用他来对付万安罢了,万安当然不会同意给自己找这么一个麻烦,两边就僵持不下。

正好这时候唐泛了结了吉安的事情回到京城,又暂代刑部尚书一职,刘吉就退一步,说不如让丘濬的学生唐泛入阁,唐泛人如其名,性格活泛圆滑,远比其师来得合适。

自内阁建立以来,因其制度所限,纵然是首辅,权力也不如唐宋宰相,所以就算万安作为首辅,同样不可能一手遮天,这从上回苏州案之后尚铭的下台就可以看出来了,所谓略占上风,也不过是源于皇帝的宠信罢了。

对刘吉而言,他推荐刘健和唐泛等人,也不是因为赏识刘健唐泛,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先前已经说过,朝野上下,被御史言官弹劾次数最多的,不是首辅万安,而是刘吉刘阁老,因为皮厚心黑不怕弹,刘吉甚至被冠上“刘棉花”的“美誉”。

可刘吉脸皮再厚,面对前仆后继源源不断的弹劾奏疏,内心也是惆怅忧伤的,身为人臣,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呢?

所以这次他举荐刘健等人入阁,其实也是因为刘健徐溥唐泛他们官声清正,众望所归。

刘吉举荐了贤能,自然也可以顺便洗刷一下自己那并不太光彩的名声。

为免两败俱伤,万安最终还是同意刘吉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