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第1/4 页)

皇兄何故要谋反在哪里看 月麒麟 676 字 2024-03-01 12:54:47

这些完了之后,再转回皇城,往坤宁宫朝谢中宫皇后,然后再绕回南宫,朝谢生母皇妃。

更不要提,朝谢之后,还要转回文华殿,受诸宗室,文武百官朝贺。

这么一通走下来,别说一天了,两天都未必能折腾的完。

这一环,当初在先皇之时,因为皇太子实在太小,直接就下诏免贺了。

但是,以如今天子想要大操大办的想法,自然是不可能省掉的。

所以,商量到了最后,考虑到时间问题,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太子殿下虽然三岁半,但也只有三岁半,这么一通流程走下来,怕是要当场换太子的现实状况。

作为礼部的一把手,向来以平衡各方出名的胡大宗伯再出新招,将两种不同的仪典融合了起来。

既然皇太子的年纪,已经足可以支撑不太繁复的仪典,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如此减省,毕竟,每一项的仪程,都是在奠定皇太子的地位和身份。

但是相对的,因为毕竟是出阁读书,不算是正式的册封,而且,时间,精力方方面面的原因,也不必如此隆重。

既然流程不能省,太子殿下又跑不动,那么不如,干脆就把一些环节合并起来。

所以最后,礼部干脆将出阁仪放在了奉天殿,节省时间起见,也不用让皇太子来回折腾,索性在出阁之日,将两宫皇太后,太上皇,两宫皇后,都通通请到内殿,一并朝贺。

虽然说从礼制上来说,让皇太后,太上皇和皇后来迁就皇太子有些不妥,但是胜在省心省力,也算是临机权变之法。

最重要的是,既能按照天子的意思全礼,也能顺顺利利的把仪典操办下来。

于是,各方欢喜,事情便这么定了下来。

这天一大早,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四夷诸使,各方耆老,依次列班,等在宫门外头。

和平素不同的是,这种仪典之上,一众大臣穿着的不是寻常熟悉的补服,而是最正式的朝服。

上身赤色罗衣,内着青领缘白纱中单,下身青缘赤罗裳,腰间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束革带,佩大绶,头戴梁冠,手执笏板。

诸臣肃然而立,待得时辰一到,钟声沉沉,宫门大开,三品以上的文武百官,有爵位的勋贵外戚,在引导官的指引下,自左右而入,过内金水桥,来到奉天殿外。

此刻,奉天殿前的丹墀上,黄罗伞盖下,是宽大的御座,两侧分别是诏案,宝案,册宝亭,香亭,周围是身着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