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致好评(第2/3 页)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象,渗透出强烈的感彩。

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腐朽王朝末期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象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正因为南岛的诗歌水准较高,所以他可以一眼看出这首诗的内涵。所以他非常激动,他觉得,这个吴笛,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这一首诗,就足够她震动诗坛!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灵光一闪,写出如此完美的朦胧诗。他不由想起了历史上那种由天才诗人所创作出的流传至今的不朽篇章!

诗歌这样的体裁,与文章不同,天才的诗人,往往就是在灵光一闪甚至是酒醉之中。写成了名垂千古的篇章,而大多数好的文章,却需要一次次地修改,才能成为经典……

而其余评委,虽然不似南岛那样能够很快品味出这首诗的内涵,但是多读几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便感觉特别朗朗上口,特别有味道!

似这种读来回味无穷,又觉得懂了点内涵,又觉得云里雾里的诗歌,才是真正的朦胧诗啊!

在这个古体诗渐渐消逝,现代诗也慢慢消亡的时代,能出现这样一首好诗,是整个诗坛的幸运!

为什么在当代,有这么多华夏优秀的诗人都选择自杀?

首先在当今诗坛,有一股不良风气——死,特别是自杀,在一些人眼中已经成为诗人的诗歌活动的颠峰或“极限冲刺”,成为诗歌神化的一种手段。

甚至产生一种“不自杀的诗人不是好诗人”的看法,而诗人自杀后,其作品往往能够真正为世人所知晓……

在前二十年,朦胧诗兴起时,诗歌热遍全国,那时的诗人受人仰望,受人赞美,受人敬慕,受人追捧,诗人都很牛气,也都很神气,不曾有任何一位诗人折损。

可随着诗歌这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