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书的亲情(第1/2 页)

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 梁晓声 16 字 2024-02-18 08:14:56

许多人与书的关系,犹如与至爱亲朋的关系。这么比喻甚至都不够准确——因为他们或她们对书的感情往往深到挚爱深到痴爱的程度。谈起书,这些人爱意绵绵、一往情深,仿佛是在谈人生的第一个恋人,好朋友,或可敬的师长。仿佛书是他们或她们的情人、知己、忘年交……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她可算是知青一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她是一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教育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便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了。书中某些优秀的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的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女孩儿用歌唱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哪儿都发现不到一本书的时代,毕竟,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了一本书,那一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一本书的。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一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那究竟会是一本什么书呢?不管是什么书,总之是一本书啊!

那是一个人人都将粮票看得十分宝贵的年代。在女孩儿眼里,竹榻下那一本书,简直等于便是十斤,不,简直等于便是一百斤粮票哇!

女孩儿更缺少的是精神的食粮啊!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颤抖着声音问:“那……是谁的书?……喏,竹榻下面那一本书……”

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

小饭馆里那时刻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女孩儿双手伸入衣兜,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