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5 页)

笨花对比手法 铁凝 42 字 2024-02-18 08:03:49

只有一种名叫猪耳朵棵的东西,叶子还湛绿。向喜寻思,猪耳朵棵这家伙就是与众不同,即便是满地霜雪,它还是水灵、支棱。同是长在笨花道边的野草,竟有这么大不同,可见世间万物都有说不清的道理。向喜踩着干枯的茅草、湛绿的猪耳朵棵,不觉已来到自家地界。这年向家仅存五亩旱地,这五亩旱地离村最远,缺水少肥无人侍弄,说是地里种着庄稼,其实和荒地也差不多。向喜每次从自家地里经过,心里总为这五亩地生出几分怜恤之情。他放慢脚步,担不离肩地信手揪下一棵遗忘在稙谷地里又瘦又弱的谷穗,不觉又想起《孟子》中的一段文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朱熹对这段话曾有过评注,他的解释是:你要有五亩地,最好二亩半作耕田,二亩半作宅基,墙根可以种桑养蚕。人一到五十岁身体渐衰弱,一定要穿桑丝绸缎才暖和;到了七十岁,非吃肉不饱;不到七十岁的人千万不要和七十岁的人抢肉吃。这讲的是为人遵从孝悌的道理。后一段是说,人人都能达到温饱却是件不容易的事。站在夕阳里的向喜举着一棵瘦弱的谷穗,他想,面对这块不毛之地还谈什么桑蚕丝绸和温饱呢?我也不会去从我爹碗里抢肉吃,我爹碗里缺的就是肉。在以后的日子里,向喜常常想起孟子这番说教。那时向喜已不再挑担走路,时局纷杂,乱世出英雄,一时间能称雄称王者是大有人在的。向喜不具王者之位,但桑丝温饱已不在话下——这又是后话。

夕阳中的向喜扔掉瘦弱的谷穗继续走路,笨花越来越近了。转眼间日落西山,近处的茅草和猪耳朵棵,远处的屋宇已逐渐模糊。向喜来到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上,这里原是邻村一户官宦人家的风水坟茔,茔道上还矗立着石象生,笨花人管这里叫“石人石马”。如今石人石马早就人无头马无尾,但当地人仍然借这里的风水,胡乱埋些亡灵,这“石人石马”便成了一处乱坟岗。村人多忌讳在此停留,向喜却不然,每过此处,总要放下担子歇息片刻。向喜在石人石马前放下担子,坐在一匹石鞍马上看西山的太阳是如何隐没于山那边,看天上的余晖是如何渐渐失却颜色。向喜的家乡没有山,只有平地和平地。山在西边五十里以外。向喜看山是看西边的远山,远山像一脉平原上突起的长城,那长城自北向南蜿蜒开去。城墙上有一带平坦的突起,像盘磨,人们就叫它磨山。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