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第1/4 页)

太上皇迎归的事情,于谦其实从来就没有担心过。

虽然在身在边境,但是托锦衣卫的福,京中的诸多大事,于谦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消息。

所以他清楚,太子出阁之事一旦成为定局,太上皇便不得不回去了,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

至于让他去到宣府“劝谏”太上皇,其意不在劝谏,而在,去到宣府!

大明边境诸镇,以大同,宣府最重,其中,又尤其以宣府为重,历史悠久,兵员众多,关系也更错综复杂。

这一次巡视诸边,于谦从大同,到宣府附近,再从宣府附近,巡视到甘肃,其实绕了一大圈。

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往宣府城里走。

至于原因

右手轻轻的敲在案上,发出一声声清脆而有规律的响声,于谦似乎是在自言自语。

“大同伯陶瑾,永乐十四年袭父职,为扬州卫指挥同知,永乐二十一年,调任阳和卫,扈从太宗皇帝北征,性骁勇沉稳,有战功,晋指挥使。”

“正统元年,得安远侯柳溥保荐,故英国公张辅亲试其兵法武艺,擢为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充左参将,剿平浙江叛乱,四月还师,以功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八月,也先紧逼紫荆关,陶瑾受命随同宁远侯任礼出征,射杀敌酋伯颜帖木儿,朝廷叙功,赐封大同伯,后调任宣府,充总兵官,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于谦就这么说着,语气平静的将陶瑾的履历细数了一遍。

然后,他停了停,片刻之后,方继续道。

“宣府前任总兵官,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昌平侯杨洪。”

“其侄杨信,随杨洪镇守宣府多年,屡立战功,瓦剌一战中,协同靖安伯范广,攻取阳和关,截断也先补给,奠定瓦剌一战胜局,后因杨氏一门已有杨洪晋封侯爵,故授杨信世袭指挥使之衔,准加荫一子为指挥同知,仍于宣府充副总兵。”

话到此处,便说完了。

戛然而止,但意味深长。

夕阳照不到的地方,绣春刀特有的细微碰撞声响起,似乎有人站了起来,然后,归于沉寂

朝会发难

京师,早朝上。

兵部侍郎俞山站在殿中,拿着手里的军报,感受到四周刷刷刷射来的各种目光,俞侍郎脸上看似面无表情,实则如芒在背。

“东厂提督太监舒良,强闯行宫,手持中旨,拘拿甘肃镇守太监刘永诚,以诸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