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中的外国人:汤若望和郎肚宁(第1/2 页)

中国文化常识解说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成功取得传教权,使紧闭的中国国门稍稍有所松动。此后,传教活动很快就达到一个高潮,不仅赢得皇帝及官僚士大夫的信任,而且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大教区。1644年清军入关后,在华传教士们的科技知识又吸引了清朝统治者,他们得到了重用。西方传教士不仅顺利地渡过了从明到清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而且在清朝宫廷中获赐任职,一时间清宫中“洋官”云集,形成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局面。汤若望与郎世宁便是其中著名的两位传教士。

汤若望

汤若望(1591-1666年),字道未,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德国科隆人,1611年加入天主教耶稣会。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来华,抵达澳门。起初在北京学汉语,后到西安传教。明崇祯三年(1630年),经明臣徐光启推荐被召至北京译书,修订历法,编成《崇祯历书》,并筹办了一所相当规模的科学图书馆。又监铸大炮,传授用法。清顺治元年(1644年),汤若望将浑天仪、太阳象限仪、望远镜等三种天文仪器呈献给清朝统治者。次年,又整理成《西洋新法历书》,被摄政王多尔衮更名为《时宪历》而颁行天下,后被清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管钦天监的外国官员。自此,汤若望在清宫中屡受官职,地位不断提高,先后被加封为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大夫,赐号“通微教师”,甚至顺治皇帝也尊称其为“玛法”(满语,意为“爷爷”)。由于清廷中历法派系之争,清康熙三年(1664年),以前钦天监杨光先为首的官员指斥汤若望历法荒谬,诬告其图谋造反,在当时执政的鳌拜集团对控告的受理下,汤若望被判处死刑,其余所属官员均被罢黜治罪。康熙四年,汤若望被赦免,一年后,因年老中风而病卒于北京。

汤若望著述丰富,除《崇祯历书》与《时宪历》外,还著有《古今交食考》《浑天仪说》《远镜说》《测食说》《西洋测日历》《新法历引》《交食历指》《历法西传》《学历小辨》《火攻薭要》《中国耶稣会传教史略》以及《汤若望回忆录》等。汤若望自来到中国传教,任职于明、清两朝,以其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对己之职务的忠实尽职而赢得了两朝统治者的信任。汤若望既是一位神学家、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天文学家,在华40多年间,他为推动西学东渐、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