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谴责小说(第1/2 页)

中国文化常识解说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谴责小说是晚清小说流派,这个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们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揭露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从而形成谴责小说流派。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

清末谴责小说在内容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题材广泛,包括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描写官场最为普遍。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讽刺小说的传统,以极度夸张和漫画化的手法,大力抨击黑暗现实。在结构上,一般采用断续连载的长篇形式。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有李嘉宝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四人被誉为清末四大小说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1867-1906年),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李宝嘉曾在上海编撰《指南报》,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后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编《绣像小说》。李宝嘉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他还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官场现形记》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和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它的问世促进了人们对清王朝腐朽本质的认识,并掀起了谴责小说的创作高潮。作者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文笔生动,但人物缺少典型性,描写过于渲染夸张,措辞也较浮浅。

吴沃尧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1866-1910年),字小允,号茧人,广东佛山人。曾主笔《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主编《月月小说》,创办过学校。吴沃尧痛恨清政府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憎恨惧洋媚外思想,主张开化、进步和维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九死一生”为线索,通过主人公20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从1884年中法战争到1905年左右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作品写了200来件“怪现状”,除官场外,还包括商场、洋场等,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和世态人情,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但由于题材庞杂,结构显得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