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清(第1/5 页)

中国文化的性格 梁晓声 梁晓声 16 字 2024-02-18 08:14:56

现在,该谈谈清朝了。

清朝是离我们今人最近的古代;也是异族统治汉人的朝代;是先秦两汉以来,统治时期最长的一个朝代——后两点,信息量大焉。

在元之统治时期,汉人被外族所统治的屈辱心理几乎不曾减除。越到后期,越加隐强。故明之灭元,对普遍的汉人实乃大快人心事。

而清之统治,居然比明还长。并且,到清中期,反清复明的举动虽仍有发生,却势微近绝矣。至清晚期,统治者的昏聩无能,官场的腐败疲软,朝廷的横征暴敛,民间的生存疾苦已是不争事实,但——不论汉人官员或城乡汉人富绅或社会最底层的汉人,似乎都早已习惯了自己是大清臣民这样一种归属感。前两类汉人,其归属感还伴有荣耀。即使后一类汉人,辛亥时期被割辫子时,也宛如将被去势般哀伤。而不论在自愿的情况下还是被迫的情况下成了海外华工,对辫子一如既往地在惜难舍。

可以这样认为——辫子不仅仅是国籍的象征,还是甘愿归属于“大清国”的证明。若满人时刻不忘自己同时是“清人”,自有顺理成章的解释;但汉人同时自认是“清人”的意识,何以也会根深蒂固向来如此似的呢?

或曰:被统治久了,当然如此。

但,又何以偏偏清朝这一外族,对占一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的统治反而最为长久呢?

或曰:统治手段阴险毒辣,必然结果。但若细观以往历史,不难发现——元明统治,严酷程度超于唐宋;元明之间,其实难分一二。连朱元璋自己也承认,在用重典极刑一招上,与前朝相比,每有过之。

明之所以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很主要的原因是沾了人口红利的光。明初的六千余万人口,至后期已逾两亿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对经济基础起到不言而喻的支撑。而经济基础“造血”功能的殚精竭虑,使上层建筑的大厦得以较长期摇而不倒。如大船,哪漏补哪,延缓倾覆。

清不但使明原有的版图又扩大了,也使人口又增加了许多。而且,长城内外,皆为“大清”一统天下矣,烽火久熄,战事基本停止,仅西部时有军事冲突。于是,剧增的人口,更加得以从容繁衍。至嘉庆年,人口过四亿矣。

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在当时的全世界已绝无仅有。内外相对安定的统治时期,自然也促进了农工商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大清”依赖人口红利而统治长久的甜头,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别国的统治者不曾尝到的。

排除人口红利这一决定性因素,清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