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第1/4 页)

皇兄何故谋反笔趣阁 月麒麟 676 字 2024-03-01 12:54:47

这个年纪,实际上是做不了什么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朝堂上发声,也势必不能重新聚拢起属于定国公府原本的势力。

那么,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这份奏疏的出现,是否意味着……

丰国公,抑或是靖安伯,已经和定国公府完成了,类似于英国公府和之前宁远侯一样的联结。

又或者更直白的说,这是否意味着,站在丰国公和靖安伯背后的那位,在勋贵中长久以来的渗透,终于有了成效?

众望所归的整饬军屯

说起来,无论愿不愿意承认,如今的朝中,其实是渐渐形成着文盛武弱的趋势的。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成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那场土木之役,各家勋贵为了维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也为了拿到新的军功,暗中鼓动太上皇仿效父祖,亲征瓦剌,结果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仅太上皇丢了,而且还搭上二十万大军和一大批正当壮年的勋贵,让自己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到最后,仗是打起来了,但是,风头全被于谦等一干文臣抢了个干净。

应该说,这是从土木之变发生的时候就注定的事情,并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

毕竟,彼时朝局危难,京师危在旦夕,勋贵们本身多年养尊处优,有能力的人并不多,还大半折损在了土木。

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保住京师,保住社稷,文臣全面占据上风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强而阻止,只会令朝局分崩离析,社稷有倾覆之危。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刹不住了!

文臣的崛起,必然伴随的是勋贵武臣势力的衰落。

要改变这种现状,说难也难,但是说简单也简单。

而这症结,就在天子的身上!

身为万民之君上,社稷之主君,天子本身,就是具有左右朝局的力量的。

之前的数十年间,勋贵势力为何在朝中长盛不衰, 其原因无非在因为, 从太祖到太宗再到宣宗, 都是煊赫武功的皇帝。

所以,在他们在位期间,重视武备, 太宗数次北征,宣宗数次巡边, 勋臣武将, 在朝中地位势力自然就大。

可到了如今这位天子的身上, 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之前的几代天子,太宗就不说了, 塞王出身,之后的仁宗,宣宗,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