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第1/4 页)

皇兄何故谋反笔趣阁 月麒麟 676 字 2024-03-01 12:54:47

灯火通明的乾清宫外,朱祁玉负手而立,感受着微凉的夏日晚风,静静的听着来自舒良的禀报。

听完之后,他轻轻的点了点头,脸上浮起一丝笑意,道。

“这个朱仪,的确是个人才,朕没看错他。”

对于军府的改革,朱祁玉其实一直早有心思。

他见过大明后期盛武弱的样子,虽然说并不像前宋一般过分,但是,最迟在隆万年间,武将的地位就低到了可怕的地步。

在往后,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三品武将见到七品御史,都要低头行礼的地步,这绝非是武平衡的常态。

当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太平时节,武将的地位下降,臣的势力变强。

但是除此之外,勋贵把持军府,内部腐败,军府不断败落,侵占军屯,军纪废弛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原因之一。

而且还有历代皇帝的偏向,土木之役这种重大的事件影响,堆积起来,渐渐便形成了明后期的这种局面。

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武将衰弱,难有名将,纵然是有,也往往难有善终。

以朱祁玉的眼光来看,自家好大侄儿以后,真正军人出身,能够被称为名将的,也就只有戚继光,李如松这两个,剩下的,俞大猷和李成梁也勉强能看得过去。

至于其他的,虽称名将,但是大多出身脉,或许擅谋略用兵,但是,却未必真的能称为大将。

毕竟,身为将军,是要上战场厮杀的,虽然人当中,有那么几个如王阳明一般武双全的,但是终归大多数的人,都并非习武出身。

即是如此,那么在战场上,他们便不可能身先士卒,更习惯隐于阵后,坐镇指挥。

但是,只要仔细翻一翻史书就会发现,一军之魂在于将,秦之白起,汉之卫霍,唐之秦程,宋之岳飞,无不是战场勇勐,以一敌十乃至以一敌百之辈。

唯有这样的将领,才能带出有血性,有战力的军队。

大明在洪武,永乐年间,也有这样的人,诸如常遇春,蓝玉,甚至太宗皇帝自己,都是单枪匹马能够率军冲阵之辈。

但是随着老一辈的将星凋零,这样的人便再难出现了。

或者更准确的说,不是再难出现,而是再难得到应有的地位了。

就说戚继光这样的人,如果在元末乱世,甚至都不必是元末乱世,哪怕是在永乐年间,他都必然会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