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剧:京剧(第1/2 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京剧有近200年的历史,是我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国剧”。曾经有乱弹、京簧、京二簧、皮簧、二簧、大戏、平剧、京戏等名称,最后才改称为京剧。

京剧虽以“京”字命名,但是原产地却不是北京,它的前身是南方的徽调。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是乾隆皇帝八旬大寿,整个王朝都在筹备庆典,各地官员也竞相献礼。浙江盐务大臣征召了在南方深受人们欢迎的著名徽班“三庆班”入京为皇帝祝寿。自此之后,许多徽班也陆续来到北京,受到北京观众的喜爱,逐渐取代了昆曲和京腔的位置。

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声腔曲调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徽班的艺人进入北京之后,吸收了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秦腔、京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式及北京民间的一些曲调,又融入了本地的语言,而且他们还注意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顺应观众的要求,以满足北京观众的需要。这些都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K5319.jpg" />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K5637.jpg" />

京剧脸谱

徽调传入北京不久,乾隆末年,汉调也进入北京。汉调的主要声腔是西皮和二簧,原本是流行于湖北一带的地方戏曲,而且与徽调已经有了一定的交流,汉戏演员进入北京之后也直接搭入徽班进行表演。汉戏的皮簧腔极大地丰富了徽班的声腔曲调,提高了演员的水平,使徽班的演出逐渐变成以皮簧腔为主,又具有徽调特点的新音乐形式,并将“中原音韵”融入了一些北京字音,统一为徽班演出的标准,在唱念的四声调上则继续沿用了部分湖北地方语言的声调。这样,汉调和徽调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京剧终于在1840-1860年间真正形成,而且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剧本的内容范围有所扩大,政治、历史方面的题材成为剧作家创作的重点。京剧独有的剧目诞生,而且比皮簧戏更加丰富、生动。首先,在语言上形成了统一的语言规范,使用全国通用的官话,更利于京剧的流传;在演出形式、舞台、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化,比如戏衣的色彩就很有讲究,帝王穿黄色,一至四品穿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