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和飞天图(第1/2 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敦煌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南北大约长1600米,现共有石窟552个,是世界现存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存有从北凉至元朝制作的壁画共12万多平方米,造像2450多尊。

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早期,即从十六国到北朝时的敦煌壁画,内容大部分为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经历、佛生前的行善事迹和与佛有关的变化事迹和许多说法图等,比较鲜为人知的有“萨[土崔]那太子以身伺虎”、“九色鹿拯救溺人”、“须摩提女请佛”等故事画。还有许多佛像画,大多以说法图为主,以供善男信女们礼拜供养。早期敦煌壁画还描绘了传统神话的有关许多题材,比如伏羲、女娲、雷公、白虎等,这些中国的传说故事与阿修罗等印度传来的神话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在这些壁画中还有许多表现诸如狩猎、造屋、修庙、赶车、交战、出殡、舞蹈、奏乐等现实场面,对于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民俗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一时期壁画尤其注重对人物动态、身体姿态的描绘,并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加以体现。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着西域服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和西域对中国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制之后,中原的风格逐渐开始融入敦煌壁画当中,与印度、西域两类风格一起在壁画中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壁画风貌。唐代是敦煌壁画发展的兴盛阶段,以经变画为主,画中人物众多,色彩绚丽,画幅也比较庞大。经变画中大量的歌舞场面是壁画的一个主要部分,画中描绘了不同肤色和发饰的乐手及舞女,鼓乐并奏,舞姿飘逸,表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反映出大唐帝国的辉煌业绩。五代时的壁画大多继承了唐代的风尚,除了有关佛教的绘画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世俗画,规模都很宏大。宋代的敦煌壁画没有太多的创新,元代的壁画多受到密教的影响,神像都变得神秘、可畏。晚期的敦煌壁画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已经逐渐走向了没落。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KG15.jpg" />

飞天图(局部)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敦煌艺术最显著的标志。在500多个石窟中几乎每个窟中都绘有飞天的形象,出现了4500多个造型。

飞天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