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的前七子和后七子(第1/3 页)

中国历史常识100题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七位文学家,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徐桢卿。前七子不满“台阁体”千篇一律的文风,倡导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受到推崇和响应。但由于思想片面,背离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走上了盲目尊古甚至模拟剽窃的道路。

李梦阳(1472-1527年),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影响很大,是前七子的领袖。但由于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没能从复古中创新。他有不少诗揭露军队和官僚的腐败,寄寓了改革弊政的理想。他的七律较有特色,主要作品集有《空同集》。

何景明(1483-1521年),字仲墨,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20岁中进士,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他性情耿介,不满黑暗政治,有不少讽刺诗。何景明和李梦阳都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但两人在如何复古的问题上争论很激烈。何景明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没有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诗风清新秀逸,主要作品集有《大复集》。

边贡(1476-1532年),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太常博士、南京户部尚书等。他主张复古,诗风平淡质朴,不完全拟古,但取材狭隘,内容较贫乏,缺少艺术感染力。其五言和七言诗较有特色。他和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并称“弘正四杰”。

康海(1475-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主张取法汉唐,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散曲和杂剧方面较有成就,杂剧《中山狼》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富有寓意。部分诗文抨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但比较粗糙。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康对山集》等。

王九思(1468-1551年),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杂剧《杜甫游春》很有影响。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渼陂集》,多数作品寄情山水,抒发仕途失意的惆怅。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兰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四川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王廷相推崇李梦阳,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