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第1/4 页)

第63章

李白(小修)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是用天干地支来计算日子的一种算法,总之就是我看不懂的那种复杂,但人李白说自己五岁就已经开始诵读了,而十岁就读诸子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他的一篇干谒文,很有可能在干谒文中用这样夸张的句子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我们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些诗句当中去了解李白的儿时经历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相对于那些为他抱不平的人,李白自己反而对扬杜抑李的说法没什么感觉。

他自己的诗作如何,他清楚得很。

再者那些人即便贬低自己,也是说的诗中大义,又不是真正否定他。

若对每句否定他的话他都要发怒,那他可早就被气死了。

说起儿时,他自己都不大记得自己儿时之事了,只很小便开始求道了,一如现在。

既仕途不明,那仙途可追也。

至于女子所说太白金星之语,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女子显然不信这些的。

【虽然这些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李白自小聪慧好学应该是没人能否定的,早在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是这些成就完全无法满足他的雄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他隐居于大匡山读书。】

东晋。

经过进山这些天的努力,陶渊明一行人已经建了好几间屋子已经勉强可以凑活着挤着住进去了。

按这样下去,不出一月,他们就能开始开荒种粮食了。

虽然每天都累得倒头就睡,但他们没人喊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天太热了,大家歇歇吧。”

看到巨幕,一个个地都心慌慌的,哪还有心思干活?

“歇歇歇歇……”

“陶先生,这李白才十几岁,那时不是大唐盛世吗?他为何要隐居呢?”

以往因着陶渊明的官身,除了本就与陶渊明交好的人,众人对陶渊明虽亲近但更多的还是尊敬,现在大家不一样了,彼此间随意了不少,但还是因为他的文才一如既往地尊重他,有什么不懂的也都爱问他。

陶渊明摇摇头,他也不懂。

难道那时他就知道自己会仕途不顺了?那为何又结束隐居生活了呢?

而且听女子的意思,他还是为了出仕而隐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