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第2/4 页)

祸事,家底儿怎么也够再败一段时日。

可就算如此,很多的问题,也已经开始隐隐浮现,虽不严重,但是苗头一起,便会长成心腹大患。

军屯是其中之一,武失衡,宗室厚禄也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土地兼并,荆襄流民,官吏腐败,土司动乱,甚至是女真,倭国这些部落小国的崛起,都是将大明这个巨人噬咬掏空的元凶。

如此种种,繁复庞杂,实难以一言而说清。

事实上,自从朱祁玉从郕王府醒来的那一刻,经历过短暂的迷茫之后,他便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有什么办法,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即便以他的眼光,经历了这两年多的思索,也只能勉强得出一个不算答桉的答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大明并不缺聪明人,也从来不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即便不提于谦,张居正这样高屋建瓴,挽大厦于将倾的大臣,单说其他能够做到七卿的朝廷重臣,便没有一个是才能不出众的。

但是,他们救不了大明。

原因便在于,所谓祖宗成法束缚了他们,这个祖宗成法,指的不单单是太祖太宗所立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存在所有人心中那一道无形的禁锢。

儒家之道,对君权的维护,对社会的稳定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因循守旧。

百年变迁,让朱祁玉看到了太多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变化。

从成化到弘治,从嘉靖到万历,太多的新问题接踵而至,需要有新的办法来解决,但是遗憾的是,大明的很多框架,在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定死了。

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这些大明最优秀,最有才能的人,只能在已有的框架当中修修补补,由于种种缘故,却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回顾整个王朝的兴衰,尤其是看到隆万之际的一系列变革后,朱祁玉再回头看,他意外的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若无土木之役的沉重打击,那么正统这一代,本当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国力鼎盛,但各种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太祖时的诸多旧法越来越不适应如今的朝廷社稷,武虽有失衡的趋势,但是,却并未出现严重的差距,礼法虽大,但皇帝至尊,仍能与礼法相抗衡。

诸士大夫勋贵,虽已有腐朽之象,但仍有锐意进取,事不法古之辈。

这个时候,恰是一个酝酿着变革的时代。

甚至于,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