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章(第2/4 页)

,臣不敢擅奏,如今,既然有了证据,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按照如今刑部查得的线索,以及王铉的供述,他自己便是收受贿赂的其中一人,再加上,此案如今已经有风声传出,若不处置,恐怕令朝廷上下物议。”

“故而,臣想请陛下降旨,将王铉暂时关押府中,他所供之事,包含陈循之子陈英在内,由刑部传唤问话,详查此案。”

作为刑部尚书,应该说如今的满朝上下,没有比金濂掌握着这个案子更多线索的人了。

按照目前他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王铉自己就不干净,他和另外一个地方官员季同,有着很深的牵扯,后者的贪渎罪名,早就已经定下,但是,多年来贪污受贿的银两,却有大半都被送进了京师,用作贿赂之用。

而帮助季同在京中行贿的人,就是王铉,其实,就算是王铉自己不来,最多再过日,金濂也会提请圣旨,将他羁押审讯。

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个王铉竟然先发制人,来了这么一招。

听说了事情来龙去脉的同时,金濂就已经确定,王铉到刑部举告,和周鉴弹劾陈循之间,必然有所联系。

不然的话,周鉴远在京城,怎么可能得知吉安府的事,要么是王铉提前将此事告诉了周鉴,要么,就是他们暗中早就商量好了。

现如今,金濂不好判断到底是哪一种情况,但是,多年为官的直觉告诉他,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他们二人,一个去刑部举告,一个在朝上奏事,其目的无非就是,想要把事情给闹大。

这也是金濂之所以急匆匆进宫的原因,王铉这么大张旗鼓的去刑部举告,看到的,听到的人很多,这件事情很快就会在朝堂上传开,再加上周鉴的这份奏疏,朝野上下的目光,都会盯在刑部的身上。

如果说,这个时候,刑部毫无动作,那么,之后的案子,也就审不下去了,毕竟,谁的背后还没有点人脉,今天刑部因为涉及到了陈循,所以坐视不理,那么明日其他的重臣寻上门来说情,刑部又怎好铁面无私?

所以,不论如何,现在最紧要的,是要做出个样子来,至少明面上,不能落人口实。

这一点,不止是金濂,在场的其他人也心知肚明,毕竟,王铉这么一闹,事情不大也大了。

“既是如此,那便照卿之意,命锦衣卫将王铉禁闭府中,停职待勘,此案仍交由刑部主审,一应涉案人员,三品以下,刑部皆可予以传唤,务求从速查明案情。”

事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