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帝室与勋贵本就一体!(第2/4 页)

从程朱到新学,虽然只是换汤不换药,迟早这些新学士绅也会走上兼并田地的老路。

但是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却足以令士绅阶层元气大伤,朝廷也可趁机推行一条鞭法,将那些被士绅缙绅兼并的田地重新夺回来!

科举每三年一次举行,朝廷实则也只是暂停了两轮而已。

不过这六七年的时间却很是珍贵,不仅是对新学子弟来说,更是对武官勋臣而言!

朱棣现在也明白了,想要皇权不旁落,想要文武制衡,扶持勋贵武臣势在必行!

功勋武将们早晚都会老去死去,而将门犬子的概率远大于将门虎子。

名将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而不是在公侯伯府上娇生惯养出来的。

比如朱勇徐钦这等纨绔子弟,你指望他们将来对抗文臣缙绅,那还不如指望自己。

而反观士绅文官们,掌控知识占有田地,上下勾结形成学阀,注定会将知识一代代传承,底蕴越积越厚!

再有科举制度源源不断地为文臣缙绅提供新鲜血液进入朝堂,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文臣缙绅永远不会衰亡!

从此以往下去,不管是开国勋贵也好,还是靖难勋贵也罢,最终都会渐渐腐化衰亡,朝堂话语权也会落入文臣缙绅手中,导致文武失衡,皇权旁落!

而一旦朝堂话语权落入文臣缙绅手中,自己那些后人又能依仗谁去制衡这些士大夫?

勋贵成了混吃等死的废物!

宗室藩王尽皆外放镇守一方!

难不成大明皇帝要走上刘汉的老路,倚靠外戚宦官制衡朝堂?

可刘汉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外戚宦官本就是一条取死之道!

说到底,真正能够制衡文臣缙绅的,唯有勋贵武臣!

“你打算怎么做?”

“朕想不通辽东和勋贵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逆子很明显让勋贵将重心放到辽东上面,可是朱棣却想不明白,辽东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那地方虽然朝廷号召百姓迁徙过去拓荒,更有勋贵子弟前去经营,可这么多年了过去了,效果也不怎么样。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辽东乃是苦寒之地,气候恶劣根本不适合老百姓耕种。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不管朝廷往里面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也是白费!

朱高煦笑了笑,反问了朱棣一个问题。

“海上巨利牵动人心,爹应该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