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大儒!请公甫先生入诏狱!(第2/3 页)

永镇山河 朕闻上古剑来 朕闻上古 277 字 2024-03-26 01:46:54

、无极之辩”、“南康之集”等名垂千古的学术交流会。

然而陆九渊其言和其行均带有明显的禅学色彩,导致宋代、元代甚至现在,学术界都普遍认陆学为禅学,即认为陆九渊学脉源于禅宗,遭受儒生的排挤与冷遇。

陆九渊尚且在世之时,通过各种渠道与朱熹反复论辩,朱、陆两家大体上势均力敌。

等到陆九渊死后,心学群龙无首,陆门弟子未能将师说发扬光大,反而在与朱学的抗衡中日渐衰落,就此式微。

毕竟朱文公可能心胸宽广,但是那些个程朱文人,为了自己的地位及利益,又岂会放过与他们争锋的陆学子弟。

学术之争,是道统之争,也是利益之争!

可惜,在与朱学的争斗中,陆学堪称完败!

反倒是程朱思想更加符合朝廷统治百姓,所以蒙古入主中原后,作为外族的蒙古贵族为安抚汉地,开始推崇朱子学在思想方面对百姓的禁锢统治,程朱地位得到质的飞跃。

到了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也是进一步地加强思想禁锢,将朱熹的著作定为官方的科举考试的必考教材,程朱官方主流显学的地位自此牢不可破,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令人心悸的庞然大物!

而陆学因为继承的孟子之学,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皇帝并非生杀予夺的天子主宰,所以一向为朝廷抨击摒弃,成了科举考试中处于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内容!

这就造成苦读陆学,对仕途毫无帮助,那还有谁愿意读这玩意儿?

朝廷的打压,程朱的排挤,学子的排斥……

陆学能够传承至今,已经很不容易了。

想着,朱高煦看向了陈公甫,淡淡问道:“公甫先生,书院如今可好?”

象山书院位于江西贵溪,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被誉为“心学”起源地。

贵溪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焉,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这就是象山书院的起源。

陈公甫闻言一叹,古朴面容上浮现出了沧桑之色。

“象山先生逝世后,为了缅怀先贤,弘扬陆学,文元公(杨简)立象山书院,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

“然而到了元代,程朱成了当世显学,极力打压书院,以致书院未曾修葺,几近销声匿迹,一片荒凉。”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