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章个人对苏德战争,双方技术问题认为。(第2/4 页)

末世我是一个商人 脑洞大的人 118 字 2024-06-15 12:47:49

下的汽油发动机,德国人还痴迷于在坦克和坦克歼击车上安放越来越大的火炮。

但问题在于45吨以上的装甲车辆很难过河,因为德制浮桥并没有为重型坦克特别设计,而回收车在战场上回收它们也越来越成问题。

到1943年,德国重型坦克连小片河流湿地都难以逾越,对库尔斯克和科尔松救援等一系列行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德国此时需要的是一种优秀的30~35吨的重量坦克,安装柴油发动机和75毫米长身管火炮,没错,就是需要4号坦克g型h型,虽然它们是汽油发动机。

但装甲师得到的坦克,却越来越不能满足机动作战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非常喜欢一些设计,比如交错排列的负重轮,这些在战后坦克设计中都被抛弃了。

另一个让德国付出沉重代价的错误是,将太多的资源用于建设武装党—卫军和空军装甲师。

这些都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军事,1943年末,希—姆莱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党—卫军部队,其中许多质量令人怀疑。

古德里安未能阻止这种资源的转移,因此大部分陆军装甲师都得不到补充,直到1944年末沦为二流部队,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步兵,空军和炮兵的支援减少,引以为傲的诸兵种合成作战进一步遭到削弱。

在整个战争中,苏联领导人对坦克的设计和生产一直持谨慎态度,1943年底,苏军已经有6个坦克集团军约占全部坦克的30%。

并出现了像瓦图克、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科涅夫,那样懂得运用装甲矛头来夺取战役胜利的经验丰富指挥员。

然而,苏军不可能仅凭数量上的优势就击溃德国集团军群,这种做法在1941年~1942年屡遭失败。

相反,苏军学会了集结大量火炮来形成突破,并在机动和反机动方面运用工兵。

到库尔斯克战役时,苏军意识到,以隐蔽好的反坦克火力覆盖和大片雷区,是对付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最佳方案。

然而,德国人从未真正提高他们的扫雷技能,苏军能够迅速补充消耗殆尽的坦克集团军,在很远的距离外就重新部署,而不被敌军发现,这对于苏军战胜德国装甲师来说起极大作用。

苏联专家擅长运用欺敌谋略,让苏军一次又一次获得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德国指挥官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对手正在不断进步。

苏联在战斗方面有个巨大缺陷,那就是没有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