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印刷术(第2/5 页)

火烧硬,做成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板内有重复字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也可以随制随用。

为了方便挑选简字,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做底托,上面放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捡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板。

在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墨附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可以完成印刷了。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盒子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的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还实验过木活字,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均,刻制困难,而且木活字沾水后容易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后,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

……

他的发明比德国的谷腾堡早了四百年。

欧洲的史学界大致认为,谷腾堡正是受了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影响,这才发明出了铅活字。他们承认活字印刷术是来源于中国的。

比如,西班牙的《中华大帝国史》中就提出,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谷腾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蓝本。】

一连串的知识海快把苏粒溺死了。

呜呜呜,有这么多伟大先人的泱泱大国生出了她这么一个废物点心,真是想起来就令人桑心。

评论区

网友a:活字印刷其实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直到清朝,还是雕版多[捂脸]

回复

(主要当时出书的大部分是有钱人,多花点钱能更美观还能保存雕版)

(和目标人群有关。活字印刷的初衷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古代教育并不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达官显贵家里不差钱,人家更在乎品质,这玩意说白了就属于思路超前太多)

(但是如果是西方国家,就不一样了。因为英语只有26个字母。)

(活字印刷成就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网友b:他们为什么不用打印机呢。

回复

(因为没电[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