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与汉赋(第1/2 页)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特征 梁晓声 16 字 2024-02-18 08:14:56

鲁迅曾言:“先秦文章,几乎只有李斯的可读。”

此言基本符合事实。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指示,但主意是李斯给他出的。李斯只建议焚书,这建议遭到了群儒的一致抵制。秦始皇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儒”们也一并“坑”掉。“儒”们并非皆孔子学说的传人、信徒,泛指宣扬各种“主义”的所有文人,包括反对儒家学说的文人。秦始皇之所以要全“焚”全“坑”,乃因不允许王道之外居然还存在任何“主义”。那一次蓄谋的杀害,若说身为宰相的李斯不知情是不可能的。肯定的,他不但知情,而且参与了蓄谋,使之更加周密。所以,李斯是“焚书坑儒”的同案犯、帮凶。

秦始皇和李斯君臣,采取的是“文化虚无主义”统治策略。他们将之前的文化全都“虚”掉了之后,却提出更进步的文化主张来,所以秦朝只剩下了王道和李斯一个人所代表的“文化”——阐述王道有理的“李斯文”——又所以,鲁迅也只能从史籍中发现几篇“李斯文”——“只有李斯的文章可读。”不是说他的文章多么好,别人的文章都不好,而是说几乎没有别人的文章留存下来。

秦只统治了两代,李斯还被秦二世杀了——秦朝的短命,不见得就是由于“文化虚无主义”,也不见得就是由于二世祖的骄奢荒淫;历史上比秦朝更糟糕的朝代很多,却都能统治较长时期。比起来,秦朝并非最暴政的一个朝代。

秦的灭亡,说到底是因为修长城,干了一件超出经济实力的事。太过劳民伤财,将经济搞垮了。以权衡利弊来说,修长城与休养民生,孰急孰缓,孰轻孰重,没掂量对。“天”可视民为“刍狗”,皇不可。皇也视民为“刍狗”,亡得自然快。但,秦的速亡,确实也给人一种“文化报应”似的因果想象。

与秦相比,汉明智得多了。

汉的明智首先在于,意识到了农民生活的稳定对于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不但意识到了,还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减轻赋税、释放奴婢等良性的统治策略。

重视农民的生活改善就是重视人民生活。

发展农业就是大力发展国家基础经济。

并且,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朝臣,提出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主张。“独尊”固然有文化专制的意味,但比之于秦的“文化虚无”毕竟是种进步,何况孔子的思想主体是主张文明的。

由于出现了繁荣景象,乐府也就是乐歌中,出现了此前民歌中少有的欢悦气息。

汉赋中歌功颂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