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鸿章去旧纳新(2)(第2/3 页)

战争历史 路人四九 85 字 2024-03-20 04:25:13

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捏造情形。

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佣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其人不外两种:一、广东、宁波商人子弟。游手好闲,别无长技,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二、英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儿童,与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坚,来历难知,无不沾染洋人习气,亦无不传习洋教。

此两种人者,皆资性愚蠢,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且其仅通洋语者十之八九,兼识洋字者十之一二。

即遇有交涉事宜,词气轻重缓急往往失其本旨。惟知借洋人势力播弄挑唆,以遂其利欲。蔑视官长,欺压平民,无所忌惮。

即如同会办防堵一节,间与通习汉语之大酋晤谈,尚不远乎情理,而琐碎事件势不能一一面商,因而通事假手其间,勾结洋兵为分肥之计,诛求之无厌,挑斥之无理,支销之无艺,欺我聋喑,逞其簧鼓,或遂以小嫌酿大衅。

洋务为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乃以枢纽付若辈之手,遂致彼己之不知,情伪之莫辩,操纵进退不得其要领,此非小事也。

京师同文馆之设,实为良法,行之既久,必有正人君子,奇尤异敏之士出乎其中,然后尽得西人之要领而思所以驾驭之,绥靖边陲之原本实在于此。

惟是洋人总汇之地,以上海、广西两口为最,种类较多,书籍较富,见闻较广,语言文字之粗者一教习已足,其精者,务在博采周咨,集思广益,非求之上海、广东不可。

臣愚拟请仿照同文馆之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十四岁以下聪颖之文童,聘西人教习,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课以经史文艺。学成以后,送本省督抚考验,请作为该县附学生,准其应试。

府衙之中,候补副职,佐杂等官,有年少聪慧愿入馆学习者,呈明由同乡馆出具品行端正,切结送局,一体教习。学成后亦酌给升途,以示鼓励。均有海关监督督筹试办,随时察核具详。

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门及海关监督应添设翻译馆承办洋务,即于学馆中遴选承充。庶关税、军需可期核实,而无赖通事亦销声匿迹矣。

夫通商纲领固在总理衙门,而中外交涉事件则两口转多,势不能以八旗学生兼顾,惟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则习其语言文字者必多,人数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