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后(第2/3 页)

百年之争 路人四九 85 字 2024-03-20 04:25:13

六寸,底骨长十丈零八尺,面宽三丈三尺四寸,高二丈一尺五寸。

广东巡抚黄恩彤上奏:潘所造之船,坚厚长大,装炮亦多,穷中国工力物力,不能复加于此,而以当夷船,亦恐难以制胜。

道光帝谕:火轮船式,该省所造既不适用,着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

两广总督耆英偶获外夷双筒步枪、六眼小枪各一支,进呈道光帝。

道光帝曰:“自是灵捷之至,绝顶之妙品。然如仿制,必成望洋之叹。”

林则徐西行入疆,遇挚友魏源,赠魏《四洲志》。

魏源观之,心潮澎湃,遂作《海国图志》。

清国之人,碌碌偷生,几无人识。

魏源叹:“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国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不可舍其长,甘其害;须塞其害,师其长。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倭人鹫津毅堂读之,叹曰:“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

《海国图志》入倭,倭人奉为圭臬,争相传阅。

翌年2月,美国战舰抵达澳门,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欲拒无以拒,僵撑半载,签《中美望厦条约》。

9月,法国舰队抵澳,耆英周旋两月,签《中法黄埔条约》。

此两约除割地、赔偿外,囊括《南京条约》、《虎门条约》诸条款。《中美望厦条约》之三十四款议定:合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同年十一月,依《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开放通商,宁波、福州、厦门次第开之。惟广州民众恨怨深深,火烧知府府邸,合词请于大府,毋许英夷入城。

两广总督耆英不能禁遏,而英人又屡请履约。两广总督耆英既不敢纳又不敢拒,遂告英人:“粤民鸷悍,请徐图之。”

新任港督德庇时无意再起冲突,遂与耆英签订协议,推迟入城。广州民众益奋,日以扰阻英人为喜。德庇时怒,再占虎门炮台。

耆英慌,承诺两载之后,广州城开。诺承之前,耆英以年老体衰开缺,新继粤督徐广缙、粤抚叶铭琛皆恶英人,煽风点火,唆使民众遏英。民心一时浩荡,间或十万之众集而拒英。

道光帝密谕徐广缙:抚驱外洋,总以信义相待。彼国既重提进城之说,该督若再三阻止,反失含容之度。自宜酌量日期,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