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第1/3 页)

中国文化常识100条完整版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弄堂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在上海开埠的最初几年里,除租界范围内原有的中国居民外,其他中国人不允许移居租界内,租界内的外国人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也不存在房地产经营行为。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与清军展开了长达一年半的拉锯战,大量城隍庙居民为避战火而移居较为安全的外国租界,“华洋分居”的规定被彻底打破,并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的房地产经营活动。由于人多房少,房价高得出奇,因此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这就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

1870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当局取缔,但由于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给租界当局带来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因此房地产经营活动非但没有被制止,反而越来越繁荣,只不过是将一种新型的住宅——石库门里弄取代了早期简易的木板房。

石库门里弄是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

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作“老式石库门”。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20世纪以后,上海的房地产经营活动更加高涨。

20世纪初,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