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怎样形成的(第1/3 页)

中国文化常识100条完整版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从蒙昧、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华民族早在5000年前就进入文明社会,汉字的早早诞生功不可没。

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不一。大致有如下几种:

结绳说

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周易》注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不过,结绳无疑是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种替代记事方法。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Z5A3.jpg" />

古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契刻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即“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契”。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即是契刻。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

关于古代契刻的情况,《列子·说符》记载有:有个宋国人,在路上拾到一个别人遗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来,并偷偷地数契上刻的齿数,以为这些齿数代表的钱数不少,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对邻居说:“我很快就要发财了。”这段故事说明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说法影响最大,古代典籍有很多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讲:“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荀子·解蔽》有:“好书者众,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又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应,故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