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第1/2 页)

中国文化常识100条完整版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几乎妇孺皆知。为医者无不研读这部巨著。就连远在英国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也把《本草纲目》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加以推崇。可见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影响确实巨大。

李时珍大约从1552年开始重新修订“本草”。他经过阅读大量医学文献,多方面从事调查访问、采集和炼制药物,结合行医进行试验,然后分析研究,编写草稿,反复修改。从壮年至晚年,以近30年的时间,终于在1578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医药学史上的皇皇巨著。1594年,即李时珍死后一年,这部杰出的医药学家呕心沥血之作才得以印行。

《本草纲目》共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全书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和人体附着物等16个部分,每一部又分为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陉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和杂草等11类;禽部分为水禽、原禽、林禽和山禽4类。该书在药物分类上强调“析族、区类、振纲、分目”,按照“从微至巨”、“从贱到贵”的原则进行分类,体现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论观点。书中还把那些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认为至高无上的动物如龙、凤等,列入相应低一级的类别。这种按照动物机体复杂性区别“贵贱”的做法,符合进化论观点,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916421.jpg" />

李时珍

全书的16个部共包括了60类,各类之下再分别列出所属药物名称,对每种药物又从8个方面加以解说。“释名”解释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来由,必要时还列出了该药物别名。如夏枯草之名得自它“夏至后即枯”,根据其颜色又名铁色草;“集解”说明了药物出产地带、形态和采取方法;“修治”讲解了药物加工炮制方法;“气味”主要讲本草的甘苦咸酸涩、寒温凉平、有毒无毒等特性,如甘草甘平无毒,桔梗辛微温有小毒等;“主治”列举了药物治疗的主要病症,如五味子可治泻痢,生津止渴等;“发明”汇录了李时珍和历代医家的药物研究心得体会;“正误”主要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一些讹误;“附方”则专门收录以该种药物为主的经验药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