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第1/2 页)

中国文化常识100条完整版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以及军阀混战,东汉王朝已经威权扫地,汉献帝身上除了一件褴褛的皇袍外已是所剩无几。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甚至还想自己当皇帝,如按《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公元195年盘踞江淮一带的袁术就公然假造图谶符命,以“应天顺命”的名义自立为帝。失败后,又将帝号归之占有青、冀、幽、并四州的兄长袁绍,“绍阴然之”。其实在此之前,袁绍已暗地里使人散布“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的政治谣言,并私刻玉玺,也企图登上皇帝宝座。在这样的形势下,曹操却采取了同这些人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以尊王室的面目出现,把皇帝牢牢掌握在手里,再以天子的名义去和天下诸侯一争雄长,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来的。毛阶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时就开始跟随他,当时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汉献帝还在长安时,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强联系;后当献帝被杨奉、韩暹劫持到洛阳时,他毅然决定亲率军队赶赴洛阳,把献帝抢到手,后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划下把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并以许为都城,自己则以辅佐王室的身份,用汉王朝的名义推行其政治主张。

由于采取了这一策略,曹操在与自己的军事对手较量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汉献帝虽然被迫东流西徙,居无定所,但他毕竟是皇室最高权力的象征,袁绍的谋士沮授就指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曹操还利用士大夫阶层对汉庭的传统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杰,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目光远大,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其他集团中,也有人曾提出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和贯彻。例如,袁绍的谋士沮授在汉献帝流亡期间就曾向其建议,应当迅速决策把这个宝贝天子抢到手,但袁绍却只想到若逢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还不如自己当皇帝来得方便,因此没有听从。这种打算充分表现了袁绍目光短浅,头脑简单。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920100.jpg" />

曹操

当然,曹操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的目的绝不是如他所声称的匡复汉室,只是为了曹魏集团的利益,为了谋取天下霸主的地位。因此,称不称帝只是表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