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平天国不太平(第2/2 页)

历史深处的民国1在线听 江城 22 字 2024-02-18 08:20:05

代都可以做官。

后来到了隋炀帝杨广这里,他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研发出来一个选拔人才的好办法——读书取士,也就是后来流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

从此,想做官的人纷纷以读书为业,即使挤破了头也没有人在意。

虽然科举制度自隋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清朝基本与明朝保持一致。

有清一代,考试共分四级。

第一级,院试。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院试的,要想参加院试,必须参加前期的选拔考试获得考试资格。选拔考试的范围是县(县试)和市(府试),通过县试和府试的人统称为童生。

虽然称做童生,但童生可不都是小孩儿,三四十岁的大叔、七八十岁的老大爷也是有的。

在院试中考试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秀才。

当上秀才后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还有些特权,比如国家免征除秀才自己之外一到两个家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用下跪、骂大街不会被打屁股等。但秀才并不是官,若想当官,那还得继续奋斗!

第二级,乡试。

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在省城举行的省一级的统考,一般三年一次,只有秀才或者拥有同等学历者如监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通过,晋级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如大名人唐伯虎。

举人学历已经很不错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但国家不保证你一定能当官,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

第三级,会试。

在京城举行,考上举人的各省精英才有资格参加。第一名,称会元。通过会试的精英们将面对最后一道考验,或者说是将迎来科举的最高荣誉——殿试。

第四级,殿试。

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始于武则天,完备于赵匡胤,算是此二人的联合发明。具体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最后根据表现给考生排名。

殿试共设三等奖:

一等奖:即一甲,获奖人数为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等奖:即二甲,若干,每年数目不等,称进士出身。

三等奖:即三甲,若干,每年数目不等,称同进士出身。

恭喜,熬过这一关的考试精英们,当官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