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第1/2 页)

中国文化常识 王力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满汉全席是兴起于清代并集满族和汉族菜点的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它具有礼仪隆重、用料考究、菜点繁多等特点,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代李斗的《扬州书舫录》、袁枚的《随园食单》以及《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等书中,都有关于满汉全席的记载。

满汉全席的由来

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满汉全席是清乾隆年间的“官场之菜”,用于“新亲入门,上司入境”。清代李斗的《扬州书舫录》中也记载了满汉全席的盛况:“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所谓满汉全席也。”这些都说明,清代的满汉全席是清代的地方官府为到地方巡视的六司百官而举办的一种豪华的宴席。

清代宫廷的满席有六等,一等满席是用于帝、后死后的随宴;二等满席是用于皇贵妃死后的随宴;三等满席是贵妃、妃和嫔死后的随宴;四等满席是元旦、冬至和万寿等大的节日朝贺的宴席;五等满席是用于筵宴朝鲜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贡使以及赐给下嫁的公主和蒙古王公的宴席;六等宴席主要赐予经筵讲书,接待越南、琉球、缅甸等国家的贡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929524.jpg" />

袁枚

清廷的汉席分为一、二、三等和上席、中席五类。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官出闱、实录及会典等书开馆编纂以及写成赐宴等,主考和知、贡、举等人用一等席,同考官、监视御史、提调官等人用二等席,内帘、外帘、收掌四所以及礼部、光禄寺、鸿鸬寺等执事官用三等席,文进士的恩荣宴和武进士的会武宴,主席大臣等人用上席,文、武进士等用中席。

满汉全席则是借用了清代的满席和汉席的字样,集清代宫廷的满席和汉席的精华于一席。出现于清代康乾盛世。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扬州,才开始设立满汉全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扬州官绅接驾,仍然沿承满汉全席。从此,满汉全席声名远扬,各地竞相仿制,列为接待六司钦差和百官食次,其规模体例均源于扬州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不是仅仅适用于宫廷的宴席。

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是对粮食作物的通称,五谷主要指主食,杂粮则主要指辅食。

“五谷”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中即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话。但五谷究竟指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