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2/8 页)

仕为官,该当如何劝说圣上?

可再一想,自己如今连进士都没中,如何为大唐效力?

杨贵妃之事,他早有耳闻,若长此以往,发生女子所说的什么战乱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博得了杨贵妃一笑,荔枝也彻底闻名,后世许多文人在作诗词歌赋时,提到荔枝,总免不了提起这个典故,直到现在我们这里都还有妃子笑这种荔枝品种。】

【然而苏轼却说,荔枝美得很,外壳像海上仙女的红袄,里面内皮像莹白肌肤外的内衣,它根本就不需要依靠杨贵妃而闻名,它本来就是倾国倾城的美女了。】

【看苏轼的形容,就知道他有多么喜欢荔枝了。】

【这是他第一次吃到荔枝,第二年,他还写了一个《惠州一绝》专门称赞荔枝,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那他愿意永远做个岭南人。】

元符二年,儋州。

苏轼也有些难为情了。

他早料到女子可能会谈及杜樊川之诗句,可未曾想会说得如此详细。

杜樊川此诗如此愁绪,自己的不过戏作,着实无法与之相比。

【但是真的很想跟苏轼说一声,日啖三百颗,那肯定会上火,要注意身体,均衡饮食啊!】

苏轼顿了顿,感觉有点奇妙。

女子这话像是在说笑,可又挺认真,她不该看不出来自己是夸大之词才对。

然而女子却又很快转移了话题。

【苏轼在惠州可不止吃了荔枝和羊蝎子,还有杨梅、柑橘、芋头等等。】

【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不仅是一个美食博主,自己还是个官员呢,理智上来说得干活啊,情感上来说得帮百姓办事啊。】

【他在这里帮助农民提高插秧技术,发明水碾水磨,帮助当地解决医药缺少的困难,还请外援解决军队强占民房等一系列问题。】

【苏轼甚至以为自己要在惠州,他在《迁居》提到过,“规作终老计”。】

744年,天宝三载。

刚回到江宁的王昌龄想到了自己谪居岭南时的场景,暗叹这苏轼真乃乐观豁达之人。

在此等环境下不仅政事不懈,还能苦中作乐。

当学起精神也。

唐,元和年间,通州。

元稹已经被贬到这蜀地许久了,心中仍旧无比想念友人与故乡。

他想苏轼应当也是如此。

元稹并未去过岭南,但他猜那惠州环境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