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2/5 页)

里的不思变通又不知道李清照的那些读书人更是看不上。

“此女怎的如此放浪?”

虽说幕中女子说此女是才女,才女又如何,才女便可以这般不守礼节了吗?

说是这般说,倒也没见谁的眼神舍得从那巨幕上挪开。

下一刻,巨幕之上便出现一列文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默了默,算起来这小丫头才十多岁吧。

早听闻此女不简单,倒是也没与之交往过,巨幕中虽只提了这么一两句,但苏轼也能看出其中的韵味。

也难怪,她敢批判自己了。

苏轼笑笑,倒也不在意,并不觉得一个小姑娘的评价能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

若小姑娘说得对,自己也不是不能加以改正,不过似乎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这时,巨幕中的李清照穿着宋朝盛行的绿色嫁衣,出嫁了,对方看起来亦是达官贵族家的公子,两人站在一处便让人觉得十分般配。

两人琴瑟和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不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羡慕起来。

而后旁边出现词句,“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以前的那些文人看着李清照的诗句只觉稀松平常。

词为小道,虽说先时苏轼的诗让他们心中的这种观念有所动摇,但苏轼是“以诗为词”,到底是离不开诗。

而且那苏轼不是被称之为三大仙才之一吗?

天下能有多少个三大仙才之一呢?不就三个吗?

这其中可没有李清照。

想来幕中女子一直为女人说话,所以在此处非要塞一个女的文人进来,还非得逼着他们看,一定是如此的。

他们想硬气一些闭眼不看,可这时的巨幕只有乐声,幕中女子是不说话的,这就更让他们心痒了。

没有人搭理他们千变万化的小心思,幕中的预告依旧进行着。

不愧是悲情文人,很快幕中的安宁被打破,出现了许多身穿囚衣的人被关入大牢,这里全是男子并没有看到李清照,也没看到他的丈夫,但是下一刻却看到李清照坐在自己的书房中紧锁眉头不知在写什么。

但巨幕中 瞬间就给了他们答案,“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