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2/6 页)

00年,贞元十六年,白居易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考试他是中了进士的,他有诗《雁塔题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也就是说中进士的这十七人里,他是最小的,但是我们之前说他是和元稹一起考中进士的, 其实是因为此次考试相当于资格考试,中了进士才有资格做官,有资格后参加吏部的招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第二次考试。】

白居易想起当年年少轻狂的岁月,时而仿佛不知愁为何物,时而又仿佛失了某物就失了整个天下。

前者如进士及第之时,后者如失去湘灵之时。

但其实事情过去那么久,他已经没有那般执念了。

就算时而怀念,但一切都已过去,再有奢望也不过那水中月、镜中花,黄粱一梦罢了。

如今这般便好,他希望女子别再多说此事了,即便也知不太可能。

【而他后来在写《策林》时,是在备战第三次考试,这还要从唐朝的任官制度说起,唐朝实行的任官制度是“任期制”,也就是说白居易第二次高中,当上了九品的校书郎,并不是就是铁饭碗,任期只有几年而已,到了期限就要赋闲在家,等待分配,这个分配那就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讲究了,第一个是水有多深不清楚,等分配等多久也不知道,第二个是正好碰上正儿八经的国考,于是他和元稹就一起努力备战考试,后来当然也是双双高中,在唐朝,考试像他们这么顺利的,那是少之又少。】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事实证明,沿用前朝的任期制是正确的。

在一个位置上坐得久了,有些人就会失了分寸。

安史之乱的产生便是臣子权力过大所致,若能任期而换,便不会酿成如此大祸了。

只是……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任期制并非全是好处。

就如那宋军,换得多了,则效率低下。

两相平衡,虽难,却是正道。

【言归正传,白居易在第一次中进士之后就回家要求娶湘灵为妻,但是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到这个又得说到他家的“世敦儒业”,儒家的等级制度是很森严的,白居易家虽然不是大族但也是清流世家,但是湘灵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姑,所以他们在那时候注定成不了。】

唐,元和年间。

也不知是不是他信儒家的缘故,幕中女子每每提及,白居易便觉她话中有话。

那是一种他们所有人都不太可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