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8 页)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这些日子屈原一直在想若是事情还是会朝着女子所言的方向发展,那他到底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如果做了如此多的努力,大王还要怀疑自己,还要像巨幕中说的那样做,自己还有必要再效忠大王吗?

可是自己所效忠的真的是大王吗?还是整个楚国呢?

他可以狠狠心抛下不仁之主,可他无法抛弃养育自己的楚国。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这几句是一起的,陆机如此雄才也不能自保,而李斯也后悔没能早点急流勇退,“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陆机还能听到华亭鹤唳吗?李斯还能去蔡东门牵鹰打猎吗?】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幕中女子将李斯与伍子胥、屈原等人并列,看来他的结局确实很凄惨。

如今这样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不管是赵高害他的还是胡亥害他的,都没事了。

他最近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扶苏身上,扶苏有那本事,只是性子软了些,若李斯、蒙恬、蒙毅二人能一直在 他身边扶持着,问题当也不大。

最后就剩自己了。

在那之前,若自己能寻得长生之术,哪怕将这天下交与他,自己得享长生福泽大秦,岂不盛事?

【最后几句的典故,在讲陶渊明和杜甫的诗时都提到过,出自《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思吴中美食,而后说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实时一杯酒。”

这样的话。】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这里李白说君不见,吴中张翰是个豁达之人,秋风起就想起了故乡,而后回了家乡,“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前有酒就该尽情欢乐,何须去管身后虚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虽说陶渊明和杜二甫都提到了张季鹰,但是他二人所在意的点与自己这诗句是不同的。

陶渊明是说要隐居于世,饮酒知足,赞同张季鹰的“不如实时一杯酒”。

而杜甫提到张季鹰的诗句还是写的自己,是那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吧,他对张季鹰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认为性情高洁的人是不会轻易避世的。

可若非如此,张季鹰如何能得以善终?

李白还是觉得功成身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