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2/7 页)

在失落时就想起了那时候的那些所谓的魏晋名士。】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事实确实如此。

当初得到圣人召令,李白欣喜若狂之时可没想过这些。

他只有在低落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们,想起陶渊明。

仿佛只要追寻着他们远去的脚步,心中就能获得片刻的安宁。

就像此时,他开始焦灼圣人是否会来寻他的时候,竟渴望着隐居生活。

【而宁戚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他早年怀才不遇,可能在李白的心中,他们是同一类人。】

【这里说他倚牛角唱歌,是《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典故,那时候他去齐国想要到齐桓公的手底下做事,但是因为没有钱,所以为那些商贾赶牛车,然后辗转才到了齐国,到齐国后,他夜宿城门外,正喂牛的时候碰到齐桓公出门迎客。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任用贤能,还亲自出城门迎客。宁戚好不容易见到了想见的人,又见到齐桓公迎客的场面,不觉心中伤感,于是便敲击牛角高声歌唱齐桓公自然也听到了他的歌声,自觉他是个不凡之人于是拜他为相。】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田辟强百感交集。

最近,他看了太多的以往没看到过的东西,内心固有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那繁华的唐代、宋代,那些优秀的文人才子,仿佛一切都离他十分遥远。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说起自己的先辈,他却还是不如。

但是他似乎隐隐知道该怎么去做。可眼前却像是被薄雾笼罩看不清前方的路。

不过此时此刻有一件事是十分确定的。

任用贤能准没什么错。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仅是他,李白相信没有人可以抵挡住齐桓公的任用贤能。

所有人都想成为宁戚,功成名就。

可他们为何就碰不到像齐桓公那样的人呢?

【李白所艳羡的很多人都是类似的,他们大多一开始怀才不遇,而后或主动或被动的地得到机缘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李白所向往的。】

正如李白所料,杜甫也是艳羡这样的人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真的会有人怀才不遇一辈子呢?

他也想不到这些人当中有他自己,还有他所敬重的李白。

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到底是何处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