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5 页)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蒙娜丽鹅 213 字 2024-02-23 13:32:01

可真是随意。”

元稹感叹道。

白居易未置可否却点了点头,随即他顿了一下,突然明白过来。

是啊,他怎么没想到呢?

虽然幕中女子理解得随意,但是对她理解自己的心思却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

知不知道残莺是什么意思,于他想表达的,想让人知道的又有多大关系呢?

同理,他想在诗中表现民生疾苦也不是非得让所有人的理解每一个词,只要大体是能明白的,再留一些未尽之言,或许还能激起他们探究自己诗句的兴趣。

【整首诗的感慨颇深,读完之后,我们的脑海里或许都能浮现出那样的一副场景,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一个两鬓霜白的大叔立于繁花之下,眼神与繁花相对却又穿透繁花,不知看向了何方。】

【而我们了解了白居易,就知道他大概是想起了自己的前半生,想起了自己去到苏州也不会有什么建树,各种情绪累积在一起,化作一声长叹,与满树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有时候写的东西越发美好,心底却不一定好受,这是李白最清楚的。

他写了这么多的诗,写诗时的情绪他是很懂的。

其实幕中女子所说的道理,他们应该没有人不懂的,只是他们平日里几乎没人去归纳。

【我看到他的这首诗心中其实很难受,其实你要说白居易的一生有多坎坷好像对于屈原、对比杜甫、对比李白、对比苏轼、对比李煜,似乎也不算是很坎坷,尤其是在仕途上,但恰恰是他的仕途看似不坎坷,所以才会更让人觉得孤独。】

唐,元和年间。

这么一想好像也是。

元稹和白居易都认同,他们比之幕中女子曾经提到过的那些人,所遭受的苦难实在算不得什么。

但为何会让幕中女子难受孤独呢?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想,还是自己最坎坷吧。

古往今来,做皇帝做到他这般下场的委实是少数了。

自己如今看着自己的那些诗都觉得是字字泣血,难道还不足以让幕中女子感到难受吗?

可真是令人费解。

【像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他们的结局都让我们觉得十分惋惜,但其实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太大的希望,虽然他们都曾有过远大的理想,屈原的美政,杜甫的“致君尧舜上”,李白的“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