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第2/5 页)

就连杜甫都是他的迷弟。】

【到了大历年间,李杜开始并称,这时候杜甫的诗慢慢开始受人推崇,而到了中唐白居易、元稹却开始扬杜抑李。】

唐,元和年间。

他何时扬杜抑李了?

白居易想反驳,可自己方才刚在心中想了李白诗不及杜甫诗句的事情,如今却是没法反驳。

可是他觉得李白的诗那就是不如杜甫啊。

即便也已经十分优秀。

不过似乎这幕中女子是更讲求诗句之美的,如此倒也能理解。

但这样一来,就与他的“文章合为时而着”的观点对立了,万一众人写诗又变回那种没点思想内涵的无病呻吟就不好了。

白居易也没担心多久便把悬着的心暂时放了下来,幕中女子评价诗句时也还算客观,应该不至于。

【但是韩愈开始反对这样的观点,提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肯定了两人的诗作。】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时期,被并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十分推崇李杜二人。】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先时说到小李杜时李商隐就在想这个李是谁,没曾想竟是自己。

听闻杜十三久病,他也许久没见过对方了,也不知对方是否安康。

两人关系虽算不得亲密,但却也算是朋友。

他没法回京城一见,却也该去封信的。

而对于李杜二人的评价,他也不甚明白,两人之诗,于数量皆众多,于质量皆上等,如何比较高低?

远在长安的杜牧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他却恍若未决,看巨幕看得津津有味。

原来小李杜的另一人是他。

倒也不错。

元白二人扬杜抑李的心思很容易解释,正如女子所言,文化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他那时正需要那样的诗作,想法难免就有所偏差。

杜甫、李白二人,风、骚继承者也,谁能随意将其较高下呢?

【到了宋代,大多数文人又开始扬杜抑李,比如王安石,但也有李杜并称者,比如王禹偁、苏轼。】

宋,庆历年间。

王安石还在忙碌,他与晏殊、欧阳修等人的想法总有冲突。

其实他受命之前,就已经从幕中女子之言听出来了,他和欧阳修等人共事是很难的。

可他还年轻,即便以后的名声大,现在依旧会让人觉得是个乳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