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第2/6 页)

那么简单的?

若是这监管的人监守自盗,那可怎么办呢?

难道又找监管者来监管这些监管者吗?

苏轼一顿,“又有何不妥呢?”

如今的台谏不就是监管者吗?

虽也有徇私枉法者,但总好过不监管。

“父亲说什么?”

一直跟在苏轼身边的苏过疑惑地问,却只是见苏轼轻轻摇头。

【其实苏轼也是明白的,这只是他反对王安石的某些措施的说辞,但是他认为可以用常平法收购米粮,在粮食便宜的时候买入,价格涨起来就放出,他的这做法跟市易法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其本质都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幕中女子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说法,倒是很贴切。

苏轼本来就不是完全反对王安石的,如若不然,他如今也不会在此处了。

他都这把年纪了,他也不懂,为何这个世界就一定要是非黑即白的。

希望经此巨幕,众人皆能懂此理吧。

【苏轼与王安石的不同在哪儿呢?苏轼始终是以民本思想为主,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虽然也关注民生,但是他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或许在他的意识中,国家富强了百姓的日子就会过得好点。】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难道不是吗?

若是无国何以有家?

但听女子之意,自己不够关注百姓。

就那变法结果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可是他却还是觉得应该自上而下地变,国库都空了,还拿什么去接济百姓?

不过,他想,或许他也可以在充盈国库的同时救助百姓。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

【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两人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并不能实现殊途同归,我非常主观地觉得苏轼的做法会更具有持续性一点,有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只要百姓苦的这个症结没有解开,百姓的日子都没办法好起来,社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稳定。】

此话一出,毁誉参半。

大多数百姓自然觉得有道理,也不管他们的日子是不是可以好起来,只觉得苏轼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当真以为他们傻吗?

朝廷还不是靠着他们的粮食过活,没有他们哪有那些人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