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第1/2 页)

历史文化常识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靖节、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父亲早亡,年少时家境贫困,但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抱有很高的志向。29岁时因“亲老家贫”而走上仕途,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仕途的经历使他逐渐认识到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者的腐朽堕落,他越来越厌恶官场的生活而向往朴实的大自然。陶渊明任彭泽令时,郡里派遣一个督邮到彭泽,县里的小吏让他束带相见,以表示尊敬,陶渊明一怒之下辞官回家,在职仅80余日。当时一个县令的俸禄相当于五斗米的价钱,陶渊明此次挂冠而去,留给后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

辞官后,陶渊明归隐田园,农忙时在田里耕作,闲时饮酒作诗,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家里遭遇大火,片瓦无存,此后家境日益贫困。之后,陶渊明移居浔阳南边的村庄,结识了不少新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的诗人,还有得道的高僧。但归隐生活并不平静,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农事收成也不好,天灾人祸使陶渊明本已清苦的生活更添窘迫。归隐期间,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卧病在床时,江州刺史前去拜访,送来的粮食和肉他也拒不接受。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冬天,陶渊明在贫病饥寒中辞世。

陶渊明留给后人的诗有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陶渊明以五言诗见长,他的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的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少有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很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也有归田后写的《杂诗》《饮酒》《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抒情言志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归隐田园12年后写的《饮酒二十首》,他把这些咏怀言志的作品题为“饮酒”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魏晋时期,各豪门世族之间不断发生剧烈的斗争,许多文人名士都因卷入其中而断送了性命。所以当时文士讲话很难,只好多饮酒而少说话。陶渊明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其主旨之一,就是坚持归隐躬耕的道路,傲视上层社会和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历来传诵最广的“结庐在人境”一首就属于这一类。这首诗的意境是和平静穆的,表现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王安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