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观象台(第1/2 页)

历史文化常识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秦代上天台遗址

上天台是秦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可能就是秦朝观察天象的建筑基础。古代先民认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赐和保佑。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国家物阜民丰,四海长平,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

上天台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阿房宫遗址内,是一座土筑台子,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残高约10米,基底面积约6000平方米,远望好像一座小山丘。1974年,曾经发现门和甬道的遗迹。出土过柱础和下水管道。但由于遗址残毁过甚,原来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

重现的上天台,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8米×16.8米,高19.8米。

东汉灵台遗址

灵台是东汉的国家天文观测台。它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一直沿用到西晋,毁于西晋末年的战乱。

灵台遗址位于洛阳市东约15公里的汉魏故城遗址南部,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遗址的范围约44000平方米,中心建筑是方形夯筑高台,其基部长宽各约50米,现仍高出地面8.45米。其顶部原来置放仪器,是观测天象的露天观测台。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二层平台,上层平台四周各有五间建筑遗址,下层平台有回廊建筑遗址。台上是作为观测的场所,四周建筑是进行整理观测记录与研究的屋舍。

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曾两度任太史令十多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登封元代观星台

我国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以土圭测景(影)的地方。为纪念此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在改革历法时,即在此地建立了象征性石表。石表连座高仅2.12米,正面刻行书“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在台后还有周公祠等建筑。

元代初期,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恂在这石表的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大型测影台。当时在全国共设有24个天文观测站,这个台是观测的中心。台子用砖石砌筑,平面正方形,上小下大,台身为280平方米,高9.46米,连同明代在台顶增建的小房共高12.62米。明代改称它为观星台。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