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互联网泡沫(第2/4 页)

浩荡乾坤是什么意思 何常在 158 字 2024-02-18 07:49:33

方IDGVC和盈科,都认为腾讯的商业模式无法变现,因此也不会被主流资本青睐,再加上烧钱无比凶猛,盈利遥遥无期,继续投资就等于扔钱进无底洞。为此,双方进行了多轮面谈,两家股东最终同意以贷款的形式给予腾讯200万美元,同时开始积极寻找愿意接盘的公司。

IDGVC从中牵线接触了新浪、搜狐、雅虎中国、金蝶、联想集团,盈科则找了中公网,甚至还有香港著名某导演,但当时全中国竟然没有一家公司或个人愿意收购腾讯的股份。

眼见腾讯和股东陷入僵局之时,国际传媒大鳄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来了。MIH绝非等闲之辈,它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是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年营业额约2.5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

双方几经商讨,MIH最后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得32.8%的腾讯股权,分别是盈科20%和IDGVC12.8%,腾讯由此度过了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也是最后一次。

相比阿里巴巴和腾讯,百度度过危机就轻松多了。

2000年夏天,投资人与百度创始人在北京的恒基中心IDG公寓里会面。创始人提出需要融资1000万美元,投资人说没那么多钱,但一定会投百度。9月,投资人投资150万美元入股百度,获得了百度5%的股份。此时距离4月份网络泡沫破裂只刚刚过去了5个月的时间,互联网经济正处于最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对互联网公司避之不及,投资人投资百度之举,被业内许多人认为是一次豪赌。

但不管是百度的投资人,还是阿里和腾讯的投资人,都不认为自己的投资是豪赌,而是开拓者的远见。实际上,对投资人来说,投资互联网公司依然是一次风险极大的冒险之举。在投资百度时,投资人一夜未眠,翻来覆去所想的是此举是不是明智,万一全盘皆输又该如何?

同样,投资阿里和腾讯的投资人,也是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有自己内心的犹豫,有股东的置疑,也有行业的寒冬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若干年后,几位投资人共同回忆起当年的投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是——2001年之前,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每天都有可能死去;在2002年,每个月都有可能死去;进入到2003年,每个季度都有可能死去…

每一个有远见的开拓者,在开拓一片蓝海时,内心同样充满了忐忑不安,但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是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