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第1/4 页)

汉时已有炼铁高炉,李云泽选择的办法,是通过加大高炉内的氧气供应,使其与铁水中的碳发生反应,从而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

他没有纯氧,却是做出了高压风箱。

这种耗费许多人力的风箱,能够向着高炉内鼓吹大量的空气,从而似的内部燃烧更加剧烈,碳中和反应更加强烈。

而这只是开始。

当生铁开始沸腾的时候,硅,锰,碳等杂质开始氧化。

炼铁工匠们用工具,开始反复搅拌,不停的搅拌让氧化更加剧烈快速。

等到出炉的时候,基本上就能得到低碳钢,有时候也能得到中碳钢以及高碳钢。

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全靠工匠的经验进行判断。

这还没完,在这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反复多次的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而这,就是李云泽革新技术的炒钢法,以及百炼钢。

有了钢,不但可以打造质量更加优良的兵器,还能使用水力锻造机打造出强横至极的甲胄。

李云泽没选由甲片构成的札甲,钢都炼出来了,那就不需要札甲了,直接就上一体成型的半身板甲。

用整块钢打造的甲胄,不但更加坚固耐用,而且维护保养方面也是更加方便。

当然了,以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来说,就算是李云泽革新了技术,外加大力支持,其生产力依旧是低的可怜。

至少在李云泽看来,是低的可怜,不值一提的那种。

不过在张欧公孙弘等人看来,这就是奇迹!

在见着‘大规模’出钢的那一刻,他们立刻就派遣军士,将将作监工匠们的家人都给接了过来,同时将整个将作监都给围起来,甚至还修建了围墙。

用他们对李云泽的话来说就是‘国之重器,不可传诸于众人之耳!’

他们对于产量与质量,都已经是欣喜若狂了。

可在李云泽这儿,依旧是不满意,还打算继续革新技术。

不过很快,来自长安城的一道圣旨,却是让李云泽的目光从技术革新上移开,转向了北方的草原。

圣旨上说的是,有一批匈奴部落想要投降大汉,命中山王率兵出塞以迎归!

出塞(上)

汉时的世界观,长城以南汉家天下,长城以北匈奴为尊。

天底下只有这么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之间竞争不断,自然也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