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第1/4 页)

隔壁家里已经响起了公鸡打鸣的声响,天亮了。

李云泽背手而立,看向了窗外天边那一抹红彤彤的朝阳,轻吸口气。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大早上的让我知道了你们在尼山,那到了晚上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去死了!”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尼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条连绵的山脉。

当然了,与昆仑山这等天下万山之祖比起来,自然是不值一提的那种。

此地山林茂盛,郁郁葱葱。

草木青翠之上,虫鸟相鸣其间,一缕暮色晚霞透过林木缝隙,洒落在溪水汇聚而成的小溪之上。

溪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

在溪水的左近山脚直辖,有一炊烟袅袅的村子,大大小小的野人们,正在忙碌筹备晚饭。

这里说的野人,并非那等生活在高山密林,冰天雪地之处的野人,而是在野之人。

春秋时期,人口稀少地域广袤,行政掌控能力是非常差的。

为了有效提高行政能力,各国都是将国内分为在野与在朝两部分。

这就叫做‘体国经野’之策。

诸侯直接统治的地方就是国,通常就是以城池为中心,外加一定距离之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四郊,也就是城郊地区,现代世界里叫做城乡结合部。

四郊之地又细致的划分为了诸多的乡,生活在城内以及四郊各乡之内的这些人,就是当地的国人。也可以直白的理解为城里人。

至于野,那就简单了,在乡之外的地区就是野,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就被认为野人。

名义上各地野人也是属于诸侯的,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各种赋税等等。

可实际上因为掌控力度的缺陷,诸侯们对于乡野之地的控制力度非常薄弱,收不到赋税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这种状况要一直等到人口增长,掌控力度增强,尤其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国人已经扛不住之后,才会逐渐开始转变。

尼山这里距离曲阜城有数十里之遥,基本上就处在四郊与乡野的分界线上。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时代的野人们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每年给国君或者是贵族领主们交些赋税,就能无忧无虑的过日子。

不像是掌控能力增强之后,被压榨到家破人亡,愤而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