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第1/4 页)

不拿出来也不行了,再不拿出来的话,以后就不用再拿出来了。

所以不少流派之中,被认为已经遗失的古籍,都是纷纷现身百家讲堂。

有些时候虽然只剩下了残篇,却是依旧让围观众人大声叫好。

也不是说不愿意让黔首百姓们听听,实在是这个时代的百姓几乎都是文盲,他们也听不懂啊。

‘《管子》十九篇,取其七篇。’

‘《商君书》二十六篇,取其二十一篇,挺受欢迎呐。’

‘《韩非子》二十篇,取其十一篇。’

‘《慎子》十篇,取其五篇。’

‘《法论》十篇,取其四篇。’

‘……’

还是一样的流程,先看节选,再让郎官们取来著作对照翻看。

这天底下最大的藏书阁,其实就在皇宫之中。

毕竟当年杀入咸阳宫的时候,众将士都在忙着抢钱抢妹子,唯有萧何在收集保护书籍著作,这才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书籍都给保留了下来。

当年保留下来的都是竹简。

自从李云泽发明了白纸之后,景帝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做誊抄的工作,李云泽上位之后依旧是继续了这项工作。

此时皇宫内的藏书,大都是已经完成了誊抄成为了钉装的书籍。

至于那些原始竹简,其中比较有名气的篇幅,以及一些失传了的篇幅,都被李云泽当做纪念品送去了现代世界,其他的全部封存起来。

这些,可都是华夏文明的记忆。

李云泽还在安排人手进行印刷,就是等确定了选用教材之后才大规模开始印刷,被选中的印刷更多份,没选中的已收藏为目的小规模印刷。

至少他不会做出某个辫子那般,直接毁书的事儿来。

野猪皮们不在乎华夏文明的记忆,可在李云泽这儿才是真正的宝贝。

“《商君书》只留下这七篇,刑法太过残酷严苛,不妥。”

《商君书》是商鞅变法的总结,其核心是强国弱民。

也就是说,想要国家强大就要控制百姓,使之成为弱民。

只有使人民顺从法律,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

后世朝代多有误解,再加上儒教的推波助澜,直接将弱民当成了愚民。

弱民只是降低百姓的力量,并非是将其都变成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