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宋四家”(第1/2 页)

宋代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人们称为“宋四家”。然而“宋四家”的说法在宋代并没有人提出,它的出现最迟是在元朝的时候。南宋遗民、元朝人士王芝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曾说:“右为蔡君谟所书《洮河石砚铭》,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位置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从放笔为佳。若君谟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

在苏、黄、米、蔡中,以蔡襄的年纪最长,在书法上的成就也最为突出。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宋仁宗时期的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等,为北宋时的名臣和大书法家。蔡襄的书法结构严谨,讲究法度,继承了唐代书法的精神,又注重古意,注意在作品中体现作者的气质与个性特色。所以,蔡襄的书法在当时被誉为当世第一。《宋史》中记载:“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说明宋仁宗对蔡襄的书法非常推崇。蔡襄传世的作品不多,主要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谢赐御书诗》《持书帖》《茶录》《自书诗》等。其中《茶录》为其平生得意之小楷书,可以说是他的小楷中最为优秀的作品。字体遒劲有力,恪守法度,然而又不拘于法,活泼而沉着。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P3Q1.jpg" />

蔡襄《自书谢表》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北宋时期有名的书画家。苏轼的书法力图突破古人的章法,主张不拘泥于成法,创立新的体格,重视作品中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并在《次韵子由论书》中提出创造“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的书体风貌。在苏轼的主要传世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前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阿育王寺宸奎阁碑》等中,都可以看出苏轼书法力求用笔生动,注重表达个人风貌,反对用传统法则束缚书法家的主张。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出苏轼因所写内容、写时的心境不同,作品中的体貌和笔势就有所不同,结构也参差变化。有的上重下轻,有的左右疏密排列不齐,有时显得秀丽典雅,有时显得平淡冲融,有时则雄伟峻峭,足以体现出作者“出新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