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第1/4 页)

关珩有时候充满人情味,有时候又显得无情。

事情的对与错在他看来是泾渭分明的,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带,他总是能快速地做下决断。

人类与血族的世界或许也是这样。

与关珩出门,既不像是游玩,也不像是散步。

如果硬要用什么来形容的话,宁秋砚觉得那应该是巡视,一种对变化的视察与理解。

关珩大概已经忘记了要如何在人类世界行走,他如一道穿梭在世间的影子,优雅沉静,悄无声息。宁秋砚常常望着他高大的背影,需要加快步伐,才能跟上他的脚步。

在他们走上一条街道上的天桥时,关珩停留在栏杆处,看着四面八方的大厦,看着下方的车流,看了很久。宁秋砚尝试用关珩的视角去看世界,猜想一两百年前或许这里还是一条小道,不存在高楼,甚至连民居都没有几座。

天气很阴,风刮起他们的头发,宁秋砚双手插进口袋,脖子冷得缩起来,但心就变得很静。

这种感觉原来不是在渡岛才能感受到的。

而是因为关珩。

有关珩在的地方,始终都萦绕静谧的氛围。当变化出现在不变的永恒面前,全世界都可以是一座孤岛。

但关珩也不排斥这繁华的城市。

他们离开天桥,步入热闹喧哗的广场,近距离地欣赏溯京铁塔。两人找了个长椅找了个长椅坐下,不远处有游客和小孩在喂鸽子。

正像宁秋砚对关珩介绍的,溯京铁塔在白天也夜晚都很漂亮。

宁秋砚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座不可以攀登、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铁塔到底有什么用。

关珩说,和埃菲尔铁塔、东京塔不同,溯京铁塔只是艺术家募资建立的艺术作品,其创作目的是试图修建为世界上最高的铁塔。

人类偶尔产生的想法很疯狂,当然,最后它没能成型,只修建到原计划三分之一的高度就被迫停工。后来经政府处理修缮继续建造,勉强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政府建造过程中,那位艺术家得知结果百般阻挠,最后从塔身一跃而下,因为他认为这样的作品失去了初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宁秋砚对这件事略有耳闻。

他猜想当年一定是轰动性的新闻,关珩说不定亲眼看过报纸。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秋砚道,“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他的想法。”

“不只是你。”关珩说,“当年多少人想得到这座的